作为一门民间技艺,剪纸也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众在农耕社会民俗生活中创造、流传、享用的一种民间艺术,也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与其他民间技艺一样,民间剪纸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中国农耕社会的民俗文化融为一体。古老的农业祭祀,固有的农节岁时,以及由历史积淀下来的民俗心理和传承的民俗活动,从根本上决定了民间剪纸的内容、取向和表现形态。这也正是传承剪纸这一民间技艺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然而,包括剪纸在内,许多民间技艺正日渐式微。为此,许多人非常痛心地感叹,许多传统技艺要逐渐成为“记忆”了。传统技艺成为“记忆”,一方面,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而另一方面,也与我们重视记忆而忽视创新有关。正如安徽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方军化所说的那样,“不管是从构图、立意还是造型,我们都是有别于传统的。我们在传承的同时不断创新,只有创新才能给这门传统技艺注入新鲜活力”。 积极创新,需要个人层面的努力。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欣赏品位、价值取向也在与时俱“变”,这也就决定了我们在传承民间技艺时,不能墨守成规,更不能胶柱鼓瑟。同样是剪纸,如果年年都是同一模样的大红“喜”字,显然比不上方军化将一家人的生肖通过巧妙构思,用剪纸的形式展现出来更能引人关注。这样的创新,存在于材料、手法、构思、主题等诸多环节。社会是丰富多彩的,这也为创新民间技艺提供了无限可能。 在传承民间技艺的过程中,注重创新,这也需要社会层面的发力。个人层面的创新,侧重于技艺创作的具体过程,而社会层面的创新,则侧重于民间技艺的发扬光大、薪火相传。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在重视发掘的同时,更应重视如何在展示的环节积极创新。民间技艺虽然往往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但是这并不是我们囿于一方的原因。恰恰相反,这正是我们大胆“走出去”的原因。民间技艺的传承,不能孤芳自赏,而是奇“艺”共赏。尤其是,当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线下线下”相互融合,更是有助于民间技艺的发扬光大。 任何一门民间技艺,它的诞生,就是一次创新。经过薪火相传,同样需要创新。带着感恩和怀念的心情,在传承的过程中积极创新,包括剪纸在内的许多传统技艺,都能够永葆青春,历久弥新。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