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粉丝经济流行。因为粉丝们总是爱屋及乌——爱偶像,然后爱与偶像有关的一切。于是,很多人掌握了粉丝经济这一诀窍,在拍电影时经常会打粉丝牌。但随着观众审美的不断提升,无品质的电影作品终究会被观众发现,粉丝牌越来越难打。很多惨烈的现实教训说明,打粉丝牌要谨慎! 粉丝经济是短视经济。一方面,从粉丝成长角度来看,年轻人总会长大,粉丝总会变得成熟和日趋理性。当他们都有独立审美能力和主流社会价值观时,粉丝经济泡沫就会不攻自破。另一方面,从观众成长角度来看,国内观众的成长速度似乎大于电影品质成长的速度,我们不再满足于“长得好看”如此流于表面的作品,而是更青睐于品质过硬,即所谓的“有嚼头”。靠粉丝获得票房,这是“一锤子买卖”,短平快的盈利模式注定无法长久。 粉丝经济背后是透露出创作的惰性。吸引观众时,不靠作品靠明星,不靠内容靠包装,这样堆积起来的高票房恐怕并不牢靠。“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种创作模式固然轻松愉快,但坐吃山空总有时。如此惰性的创作方式说到底就是在敷衍观众,无数事实证明,这条路走不通。近年来,迷信粉丝经济的电影人正在遭受惩罚。很多投资数亿靠流量明星撑场的作品赔得血本无归,而那些走诚意品质路线的电影挣得盆满钵满。 国产电影要少迷信粉丝经济。粉丝经济不再是万能解药,甚至会变成一剂毒药。尤其是优质电影的对比下,在观众理性的驱动下,劣作一眼就能被辨识出来。因此,国产电影要谨慎打“粉丝牌”“情怀牌”“同情牌”等,这些技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票房,但打多了或过于迷信就不灵了。 |
相关阅读:
- [ 08-14]集美盛光书院青苗志愿走进鳌园 倡导文明旅游
- [ 08-14]习近平总书记论生态文明建设
- [ 08-14]“福州文明旅游大讲堂”开讲 让文明旅游深入社区
- [ 08-14]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综述
- [ 08-14]文明新风 八闽和煦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