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集美文明网> 未成年人教育> 正文
分享到:

“人文集美·悦读季”“悦读极美·行走集美”主题活动全面启动

2017-07-12 15:25  来源:集美报  责任编辑:李霖  我来说两句
在行走中阅读集美,在阅读中感受集美人文魅力。走街串巷感受人文魅力  曾竹韶1908年7月出生在集美曾营,是我国著名雕塑家、美术教育家、新中国雕塑事业奠基者之一,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浮雕《虎门销烟》的作者。7月5日,杏东小学行走小分队在文史研究者、市曾竹韶艺术研究会副会长黄坚定的带领下,走进曾营探访艺术家曾竹韶的故居。

在行走中阅读人文集美

“人文集美·悦读季”“悦读极美·行走集美”主题活动全面启动

杏东小学小分队在曾竹韶故居(刘平 摄).jpg

杏东小学小分队在曾竹韶故居。(刘平 摄)

在行走中阅读集美,在阅读中感受集美人文魅力。2017“人文集美·悦读季”“悦读极美·行走集美”主题活动近日全面启动。7月5日,杏东小学行走小分队的20多名学生走进曾营、高浦两社区,充分感受集美悠久的历史底蕴和厚重的文化积淀。7月9日,集美区自行车协会的会员和骑行爱好者们,在集美进行了一场最佳骑行路线的体验之旅。

走街串巷感受人文魅力

曾竹韶1908年7月出生在集美曾营,是我国著名雕塑家、美术教育家、新中国雕塑事业奠基者之一,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浮雕《虎门销烟》的作者。《虎门销烟》构图生动,情节内容跌宕起伏,人物动态表情前后呼应,具有交响乐般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7月5日,杏东小学行走小分队在文史研究者、市曾竹韶艺术研究会副会长黄坚定的带领下,走进曾营探访艺术家曾竹韶的故居。在曾营小学,黄坚定向孩子们讲述了曾竹韶题写“曾营小学”背后的故事。“曾竹韶104岁时,他为题写校名,还说让他先练一练。”

黄坚定说,他从中感受到老人家的谦虚、低调与严谨。题字故事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艺术研究会的展厅里,孩子们更为直观地了解曾竹韶的生平,观看曾竹韶与冼星海等人留学法国时的合影,以及众多的雕塑作品,深受感染。“太伟大了,第一次知道天安门广场浮雕的作者离我们这么近。”四年级的李可欣说,“看到很多雕塑的照片,感到曾竹韶真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高浦人文荟萃,宋代高浦石氏中进士者至少9人。乾隆年间高浦人陈伦炯著的《海国闻见录》对后世国人睁眼看世界产生积极影响。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环志略》都参考、采信于其中。在高浦社区,小分队参观了城隍庙、土地庙、朱氏宗祠等地,感受了高浦的悠久历史人文。

曹昌炜同学说,“我记住了他是《虎门销烟》浮雕的作者,这是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们知道了曾竹韶的艺术风格,了解了他的创作精神。”李婧瑜同学说,“在高浦了解高浦的历史,了解朱熹为高浦留下的文化,这些都是以前不知道的。”

骑行在集美(区自行车协会供图).jpg

骑行集美。(区自行车协会供图)

骑行路上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这条骑行线路难度低,适合初学者和周末休闲骑行活动,而且沿途风光优美,是名副其实的有氧运动。”7月9日上午,集美区自行车协会会员和骑行爱好者在集美进行一场最佳骑行路线的体验之旅。

最佳骑行路线骑行体验活动的路线从龙舟池开始,穿过集美学村后走杏林湾的环湾绿道,沿途串起了后溪的碧溪农业公园、宝生园,穿过灌口的田头村一直到位于双龙潭的正新汽车国际文化中心。

一路骑来,既能感受百年学村的厚重文化,又能感受集美新城的宏伟壮观,还有环湾绿道的雅静和休闲。既有城区的繁华,也有乡间小道的清幽,能一览大海的壮阔,还能感受到山峦的瑰丽,蓝天白云相伴,美景令人沉醉。

自行车协会成员,61岁的陈世民前不久曾参加过环青海湖、环台湾岛骑车活动。他说,“集美这条路线非常好,难度低,适合新手和家庭的周末休闲骑行活动。”经常在全国各地参加骑行活动,协会里的“获奖专业户”杜明贵说,“这条骑行路线来回约50公里,难度低,相对比较安全,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骑行,是乐在‘骑’中。”杜明贵说,“车友之间可以互相交流经验,交流心得,有别人体会不到的乐趣。”

来自海沧东孚的9名骑行爱好者也加入了这次的体验活动中,李晚喜就是其中一员,他曾多次参加200公里的骑行活动。“第一次参加这条线的骑行活动,感觉非常棒,这条路线值得推荐。”李晚喜说,“这也是与集美的车友们一起交流学习的好机会,以后有机会还会多参加几次。”

由于天气高温,来自锦园中医院的救护车跟随着骑行长队一路保驾护航。

集美自行车协会副会长曾炜凌说,集美有500多名爱好骑行的车友,加入协会的有300多人,很多人坚持骑车上下班,生态环保。推荐这条线路为集美最佳骑行路线,是因为这条线有“颜值”,有担当,能感受到嘉庚精神、学村文化,从历史深处走来,感受到集美新城的朝气,进入后溪、灌口之后,又能感受到闽南文化、华侨文化,骑行在小路上,感受到乡村的魅力,看到沉甸甸的稻穗,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更多>>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