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集美文明网> 文明观察 > 正文

弘扬国学不必过分重形式

2017-07-10 17:15:38徐云方 来源: 中国文明网  责任编辑: 李霖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日前,在四川成都街头出现了一名幼童,背着书包骑在牛背上,穿着长衫的父亲则在前面牵着牛。这一幕被网友拍下来后,迅速走红网络,“父亲醉心国学让儿子骑牛上学”的话题也引起了广泛讨论。“这是我们日常内容,我平时去银行、菜市场都是骑驴去。”“骑牛上学”的父亲表示,自己此举确实是在践行国学文化,并非炒作。(7月6日 《人民日报》)

“骑牛上学”是对国学的一种误读,既无必要性,也没有任何现实意义。且不说孩子的好奇心容易“移情别恋”,单说将孩子至于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下,如一件展品般穿街过巷,这已经背离了国学所倡导谦逊内敛的精神,更与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

弘扬国学不必过分重形式。国学是一种文化基因,已深深融入到炎黄子孙的骨血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国人。后人在弘扬国学时总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变通的国学并没有损及其精神实质,反而让它更好地融入了时代和生活。但很多人在弘扬国学时容易走进误区,他们认为神形兼备是最好的传承,但更多人是在追求形式的过程中越走越远。穿传统服饰,不食人间烟火,让孩子读“私塾”,行为举止怪异,学来学去,终是变得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

生搬硬套和浅薄化表达是对国学研究的重大误解。“骑牛上学”是典型的生搬硬套,它让国学之美变成了一场国学之秀。还有人会吟诵几首诗词,背诵几句名言,就此认为已是国学大家,这是肤浅的国学认知。巍巍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岂是只字片言所能涵盖?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中医学、绘画等都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吟诗作赋不过是其中很小一部分而已。

国学研究要远离浮躁。传统文化经过不断创新、厘正、流传和沉淀,会越发的厚重,其精神内涵不容亵渎。必须要心怀一颗虔诚的心去研读才行,浮躁或功利主者都无法真正触摸到国学真谛。很多所谓的国学大师频频亮相各种娱乐综艺节目,热衷参加各式各的国学比赛,再难有时间去做学问,这不是研究国学该有的态度。浮躁便会产生肤浅的理解,很多人奇怪的举止正是源于这种浮躁的国学研究。

凡事要讲究变通,弘扬国学要尊重和融入时代。“尽信书不如无书”,醉心国学固然精神可嘉,但不能墨守成规、不伦不类。不得其法、不顾时代变化的弘扬,只会适得其反,而错误的示范更会引起公众的反感。弘扬国学重在精神传承,而非一味追求形式的统一。让国学融入生活,去润物细无声,不要让其变成“好看的学问”,为现代文明提供有益的借鉴,学以致用才是弘扬国学的目的所在。(徐云方)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