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3种古籍入选《上海市珍贵古籍名录》,913种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仅上海图书馆修复古籍累计总量就达到19733册1095543叶,约占全国古籍修复总量十分之一以上,这是2007年国家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以来十年间,上海古籍保护工作取得的累累成果。(6月19日 《解放日报》)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易代修史”和整理典籍的优良传统,这些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献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是民族生存的基石和前进的阶梯,更是构成绵延数千年未曾中断的独特文化体系的主要成分。10年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印发,正式启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由国家主持开展的全国性古籍保护工程。10年来,工程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总方针,在古籍普查、文献修复、书库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虽然历经战火洗劫和自然灾害的损坏,至今保存下来的古籍依然多达20万种、4000万册。卷帙繁富的古籍记载了中华民族数千年传承发展的历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和中华民族的高尚道德情操。“睹乔木而思故乡,考文献而爱旧邦”对于古籍的保护,除了要将之进行全面性、系统性的整理和修复,更要活化利用。如果将古籍整理完成后只是一味束之高阁,古籍中的知识和思想不能为今人所用,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无疑是一大损失。 古籍利用要简化阅读难度。当下人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普遍较低,对于厚重且晦涩的古籍往往望而却步,要使人们能够从古籍中汲取营养,必须要让人们能够读懂古籍,关键要简化古籍的阅读难度。目前很多的古籍出版只是提供专业人士阅读使用,要将之变成大众读物,就必须要编印简化版,既保留古籍中的精华原貌,还要用当代语言进行注释、翻译,简化读者的阅读难度,让更多读者愿意接近古籍、阅读古籍。这就要求古籍研究和出版机构,要付出更多的心血,编印高质量的古籍简化或普及读本,让古籍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古籍利用可以借助数字化手段。数字化技术已经被运用到古籍的保护与利用之中,今年2月,国家图书馆与多座省级图书馆联合发布“中华古籍资源库”,公共图书馆系统古籍影像和数据资源利用进入互联网服务时代。古籍的数字化利用,符合当前互联网社会的信息传播环境,有助于公众从浩如烟海的古籍库中查找信息,提高古籍资源的利用率,也有益于长久性的资源保存。 古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一些古籍被陈列于博物馆里或者被束之高阁,留给公众的只剩一个书名,长久以往书籍中蕴含的知识与思想就会被磨灭。加大古籍的活化利用水平,是对古籍更好的一种保护方式,通过“汲古慧今” 让古籍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载体和文化自信的源头。(文平) |
相关阅读:
- [ 06-19]善用社会力量促进古籍修复
- [ 06-12]四川古籍修复大师袁东珏:妙手复活宋版《茶经》
- [ 05-26]“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十周年: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 [ 03-13]72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吁建“中华古籍数字资源总库”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