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则新闻给我们揭示出一个现象:如今的小学生“博古不通今”。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小学生不但对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往往能够对答如流,对其他一些古代常识与文化,也说得头头是道。这固然不错,我们的古代常识与历史文化,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来传承。但问题是,我们的孩子既要“博古”还要“通今”,既要了解历史,更要了解当代,才是完全的、理想的状态。当代的学生在被问到“新四大发明”时一头雾水、一脸茫然的现象,不仅是现代科技教育的缺失,也是社会实践缺失的体现。 小学生对于充满现代科技的新四大发明一无所知,主要因为一些小学生生活在现代社会,从小接触着这些科技设备,对身边的高科技生活习以为常,根本不会去思考和追问这些科技产品是怎么来的,这些高科技产品背后凝聚着多少心血,代表着什么意义,反而认为这些高科技产品就是应该存在的。另一方面,小学生长期封闭在校园中,活动限制在校园内,视野局限在课本上,而课本上对于这些现代科技讲述得较少,很多时候,老师只是在教学中一语带过,不会过多地进行解释和解读。而且,小学高年级学生每天承受着繁重的学习任务,根本没有时间去了解相关的科技知识。还有,一些老师在应试教育的思维下,只是照本宣科,只注重关于分数成绩的古代科技知识的教育,却忽略了现代科技知识的讲授,这就导致学生对这些现代科技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一些科技产品只是听说过,却没有接触过、体验过,比如对于高铁,很多学生根本没有条件也没有机会去接触和体验,谈何去了解、推广和宣传? “新四大发明”是我国现代科技发展的体现,也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有着深刻的意义。小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能体现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科技素养。不管是古代文明还是现代文明,都是我国文明的组成部分,不管是古代的科技发明,还是现代的科技发明,都是我国科技发明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教育中,应该做到平衡对待,不能顾此失彼,既注重学生能够“博古”,也要追求学生能够“通今”,这样的教育才是健全的教育,才能培养合格的人才。(刘剑飞)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