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歌词,伴随着轻松、欢快的音乐节奏,唱起来让人心生愉悦……这是儿歌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在儿时的记忆里,诸如《粉刷匠》《卖报歌》《童年》等经典儿歌至今萦绕耳畔、回味无穷,也曾是那么令人欢欣鼓舞。如今,孩子们对儿歌的传唱越来越少,如何才能让儿歌陪伴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这是不容回避、颇值深思的现实问题。 儿歌之所以遇冷,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点。一方面,学校重视不够。学校或老师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过多注重文化课程,而忽略了儿歌的教育地位和作用,所谓“课前一支歌”学校虽有安排,却并未纳入考核。如此一来,老师引导不够,学生学得不多,孩子们从入学开始,几乎难唱几首儿童歌曲,更谈不上对儿歌的喜爱。另一方面,家长重视不够。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会不会唱儿歌,会唱多少儿歌,这是学校的事,与家长关系不大。家长不正面引导孩子学唱儿歌也就罢了,甚至还以流行歌曲取而代之,实在是不应该。试想,孩子们出口就是《小苹果》和《爱情买卖》,哪里还有兴趣去吟唱儿歌? 实践证明,儿歌对孩子的启蒙教育不无裨益。曾有儿童文学作家这样形容:儿歌是知识的“百宝箱”,蕴藏着人类语言的珍珠……一般情况下,儿歌含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场景,其中又不乏想象空间,儿歌中涉及的事物常常是孩子们经历过、听说过或者希望拥有的。因此,儿歌既能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又能充实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们在吟唱过程中,逐渐掌握语言表达、记忆训练、事物辨别等综合技能,从而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插上希望与想象的翅膀,开启思维与智慧的大门。因此,鼓励孩子学唱儿歌,是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石。 看来,孩子们对儿歌的需求是旺盛的,为孩子吟唱儿歌培育好土壤,渲染好氛围,创设好条件,则是当务之急。首先,要充分利用好原有的教学资源。那些曾经陪伴我们度过欢乐时光的儿童歌曲,其精神内涵永不过时,它们经得起时间检验,有必要将那些经典曲目列为孩子的传唱计划。其次,要结合实际大力开发新资源。目前,能紧跟时代步伐的儿歌相对紧缺,82岁高龄的谷建芬先生创作的“新学堂歌”,给我们的儿歌教学带来了新希望。但这还不够,我们更需立足实际,充分挖掘身边的活资源,创造出活教材。 童心世界不能没有儿歌陪伴。应当看到,儿歌发展面临瓶颈,毕竟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愈加重视,学校、家庭、社会齐心协力,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创造更多符合时代特色、满足儿童心理需求的好作品,把曾经缺失的养分弥补起来,儿歌就一定会迎来新希望。(王坤) |
相关阅读:
- [ 06-15]没儿歌算什么童年
- [ 06-14]怎样让今天的孩子拥有自己的儿歌
- [ 06-01]贝儿新曲《Number One》线 尝试儿歌得心应手
- [ 04-22]《跨界歌王》姚晨竟是国漫迷 戴玉强献声唱儿歌
- [ 04-21]《跨界歌王》姚晨竟是国漫迷 戴玉强献声唱儿歌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