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集美文明网> 文明观察 > 正文

传承“非遗” 欣赏者同样重要

2017-06-21 17:25:12赵莹莹 来源: 东南网  责任编辑: 李霖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保护“非遗”也成为举国上下一个响亮的口号,开始走进国人的生活。于是,各级“非遗”博物馆、传习馆纷纷建立,各类“非遗”展览进社区、进学校,我们的文化部门为保护“非遗”做出了诸多努力:各级政府投入不少资源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存、宣传和保护,培养“非遗”传承人;不少中小学也开设了“非遗”课程,甚至课外教育机构也树起了传承“非遗”、传承文化的旗帜,剪纸课、皮影课、戏剧课等都成为了孩子们综合素质培养的一部分……

然而,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含有很高的“技术”、“技能”和“艺术”成分。比如古琴艺术,既包含精湛的斫琴技能,又有所创作的优美琴曲,还表现为高雅的弹拨表演,三者缺一不可。斫琴的工艺非常复杂,没有十余年、甚至数十年的勤学苦练,很难斫制一把好琴;古琴的弹奏指法有十余种,弹好一支曲子绝非易事;琴曲之高雅,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成不了知音。目前不少中小学每周一两个课时的古琴进校园,恐怕培养不了真正的古琴传承者。又如皮影戏,全国的皮影制作大师都寥寥无几,不少皮影戏的历史文化背景小学生们还未涉及,皮影进校园,恐怕也只能停留在让孩子们简单操作皮影,戏耍为乐的层面上。“非遗”之所以成为“非遗”,是因为它们都是历史的见证,是民族的血脉延续,是文化多样性的真实反映和表现。只取皮毛,难见骨髓,“非遗”最终将不再是“非遗”。

但这也并不是说我们目前关注“非遗”、保护“非遗”就是错的。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成为“非遗”的欣赏者比“非遗”的传承者更为现实。一个孩子,如果他能够被古琴清隽典雅的声音所吸引,进而能琴声中学会聆听、学会思考;如果他能够喜爱皮影戏的表现形式,从而愿意去探究皮影戏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恐怕才是真正的“非遗”保护者。这样被“非遗”所涵养的民族,历史文化才能生生不息。所以,我们不一定要追求培养了多少的“非遗”传承者,只要我们的国民会欣赏“非遗”,能读懂、听懂、看懂“非遗”,能自觉自愿地关注“非遗”。培养“非遗”欣赏者,也大有可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演进过程中重要的财富,也是我国文化自信的根植之一。保护“非遗”,必须上对得起古人,下对得起后代,既要继承过来,也要保护下去。不喊空口号,不做假形式,真正把“非遗”的文化内涵内化到我们的民族精神中,“非遗”也就不仅只是“非遗”,而终将成为我们强大的民族心、文化力。(赵莹莹)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