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来了,各地各部门开展了一系列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有为孩子送衣物,有陪孩子做游戏,有为孩子送一本好书,为留守儿童的儿童节送上一份来自社会的关爱。但当“六一”儿童节过去了,对于留守儿童而言,节日的快乐无法弥补日常情感与关爱的缺失,关爱留守儿童仅在儿童节是远远不够的。留守儿童群体的出现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一家之主”外出打工,对于其子女的关爱,特别是情感的呵护,就成了一件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课题。 关爱要从长计议。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绝不是应景之举,而应该充分调动社会公益资源,真正形成一个常态化、制度化的举措。要依法保护留守儿童权益,必须不断健全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用制度“织网托底”;各级政府应及时掌握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注重对家庭建设监护、指导,落实好留守儿童的安全管理,特别是要避免留守儿童受到不法侵害;要合理而充分地利用志愿组织,定期开展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引导鼓励更多的人担当“志愿爸爸”“志愿妈妈”,提供亲情帮扶,让留守儿童不缺爱,让他们的成长有一双更坚强而有力的手,时时、处处、事事陪伴他们。 关爱要从“心”入手。对绝大多数留守儿童而言,物质并不是最重要的。事实上,留守儿童不等于贫困儿童,更不等于问题儿童,除个别家庭外,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并没有大的问题,主要是和父母长期分离,亲情缺失,家庭教育弱化,从而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父母要发挥“第一责任人”作用,不论走多远,不论工作多忙,对孩子要上心、用心、尽心,不能将孩子简单地推给家里的老人,一走了之;相关部门和用工单位应当加强对“打工父母”的教育帮助,让家长们认识到,经常性地跟孩子保持沟通交流,可以大大减少孩子的心理问题。同时,特别要避免为了补救孩子而一味地在物质上满足孩子,事实上,孩子缺乏的不是物质,而是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学校要重点关注留守儿童,要在心理上、生活上、学习上,对留守儿童关爱、关心、关注,让孩子们在老师那里感受到更多“母爱”“父爱”。 关爱要从细节入手。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上,要注重“一对一”的精准帮扶模式,特别是精心针对孩子兴趣爱好,做到精准帮扶。通过儿童节对留守儿童的陪伴,纾解父母不在身边的孤独感,更要培养其自强自立的生活态度,懂得体谅父母、理解父母,同时,也学会照顾自己和保护自己。关爱落脚点应该是孩子的成长上,特别是心理上的成长,这就需要针对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下一番细功夫,才能真正走进孩子心里。 关爱留守儿童不止在儿童节,更需要在平常。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都系着一个家庭的幸福,系着一方广袤的土地,系着乡土中国的未来。(刘一飞)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