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摔跤吧!爸爸》,一些霸道的家长似乎获得乐某种心理安慰,然后堂而皇之地吹捧自己的教育方式有多棒。在他们看来,自己同电影中的爸爸一样,虽然强制灌输给孩子一种生活方式,但那是有价值东西。然而,他们只看到了表面,割裂了时代背景、生活环境和对教育对象的研究。 不是对这些自恋的爸爸们不敬,而是觉得我们应该对《摔跤吧!爸爸》中的爸爸理解得更深刻一些。那个爸爸不止只有父亲的权威,还有精准的判断和理性的选择。 天赋很重要。天赋决定上限,努力决定下限。孩子的天赋相当重要,教育子女不能忽略这一点,不然设定太高的目标就会让努力变得没有意义。《摔跤吧!爸爸》中辛格的两个女儿无疑是有摔跤天赋的,辛格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但我们现实中的很多爸爸们和讽刺者们只看到了父权和专制,却很少关注到辛格的敏锐观察过程,于是理解时有偏差。孩子明明有画画的天赋,你去逼他学钢琴;孩子明明是足球天才,你却让他打篮球。这不是那个《摔跤吧!爸爸》中因材施教的爸爸,而是一个颐指气使的狼爸。 社会环境很重要。如果不练习摔跤,辛格的两个女儿可能就会早早嫁人,过着更加没有自我的生活。父母如果真正要替子女考虑,应会让其尝试一条不同的路。而我们的社会环境与之截然不同,有足够多的兴趣爱好供孩子选择,也有足够多的职业让人衣食无忧。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父母真的不必一切都替子女做主,不妨让孩子们试一试。即便是在电影里那个机会少得可怜环境中,爸爸辛格都会给两个女儿设定一年的观察期,而不是非要走这条独木桥。我们的社会需要宽容有格局的父母,尊重子女的选择和兴趣。 《摔跤吧!爸爸》中的教育有时代的局限、父母的格局和孩子的天赋等多种构成因素。如果没有看到这些内容,就是断章取义,就会误解其中的教育理念。《摔跤吧!爸爸》表达的不仅只是父亲的梦想,还有父爱。我们当下的很多父母将教育压缩在一个非常狭小的范围内,这不利于孩子对独立自主意识的培养。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教育方式,传统方式也没有绝对的不好,但为人父母要学会与时俱进,要因时、因材施教。有审时度势的父母,才有获得成功的子女。(童凯)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