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补助既解决了贫困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又保护了他们的隐私,维护了其尊严,这显然比“公开比惨”式的资助方式效果好得多。正因如此,电子科技大该做法的相关消息一传出,便引来各界一致称赞。而电子科技大的做法也并非个案,早在前两年,一些学校便采用过类似资助贫困学子的做法,各界反应同样也是好评如潮。 隐形补助能有如此被人看好的局面,很大一部分功劳当记在互联网大数据身上。据悉,为让更多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到帮助,电子科技大专门研发了“智慧助困系统”。学校通过这一系统采集的学生及家庭相关的数据信息,通过大数据挖掘与分析,自动生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议名单。可见,在隐形补助一事上,大数据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尽管,为了确定救助对象,线下还要进行个别访谈、辅导员评价等,但如果没大数据作支撑,隐形救助就没那么顺畅。须知,通常一所大学的在校生,少则五六千人,多则上万人,要从中遴选出真正的贫困生,靠人工,显然要费九牛二虎之力。而依靠大数据则不同。大数据到来,提升了遴选贫困生的效率,而且信息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可有效防止“人情救助”发生。由此可见,大数据其实就是实行隐形补助的基础,没有大数据作支撑,就没有既快又好的隐形补助,而隐形补助也在一定程度上传递着温度。 作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互联网大数据已经被应用到生产生活各领域、各层面,成为提高效率、方便生活的好工具、好帮手。互联网大数据不仅在救助贫困学子方面传递着温度,在救助其他贫困群体、弱势群体方面同样体现着温度。以脱贫攻坚战中精准落实扶贫政策措施为例,要做到扶持措施精准,首先扶持对象必须精准,而贫困群体、贫困对象又是千差万别的,如何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准帮扶,显然同样需要互联网大数据帮忙。在这方面,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已经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做了不少有益工作,效果不错,且也得到广泛赞誉。 既然,互联网大数据能够传递温度,那么,接下来一些涉及帮扶、救助、落实的的工作不妨多考虑一下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来实现了。不过,这里有一个重要前提,即必须能熟练驾驭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只有熟知互联网大数据的特性,并能做好与其相关的基础信息建设,到时才能将其信手拈来,让其为我们分担一些繁重的工作任务,为我们的生活造福。(桑胜高)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