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8日是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北京市文物局决定围绕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与文化景观”的主题,免费开放97家博物馆,同时举办91项主题活动。如此大规模地举办活动,不仅是北京地区博物馆发展水平和建设成就的一次精彩展示,对广大市民来说,也是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或熏陶的大好时机。 众所周知,博物馆不是存放文物的仓库,它是承载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的重要场所,所以我们建设博物馆不是为了将文物、资料、藏品简单地收集保存起来,而是为了向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文物展示机会,让静态的历史文化传统成为浸润人们心田的源头活水。可当下的情况是,除了故宫博物院等少数热门旅游景点之外,大部分博物馆都鲜有人问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小小的遗憾。 公众对博物馆兴趣不大,一方面与信息时代的到来让人们度过闲暇时光有了更多的选择有关,但是博物馆本身的文化味道不够浓,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要知道,博物馆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展馆,同时还是一个重要的传播文化的窗口,承担着培养民众文化气质的重要功能。而且从很大程度上说,公众参观博物馆,不仅仅是为了看文物、图新鲜,而是为了体味文物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所以,如果不能想方设法增强馆藏文物的文化吸引力,博物馆就难以留住观众。 如今,各地对博物馆建设都比较重视,不少博物馆的藏品也的确比较丰富,但是白纸黑字的宣传介绍方式比较单一,也比较简单。有的虽然运用了声光电等现代数字技术,在宣传形式上显得高大上,但是内容上仍然不够深刻,或者换句话说,不能很好地诠释文物背后深藏的文化内涵,让观众洞见历史的纵深感。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的文化传播能力难免会大打折扣。 文化是文物的内核,也是文物的生命。文物之所以珍贵,不一定在于文物本身的构造有多么巧夺天工,更多的情况则是文物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见证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岁月变迁,正是这种人文价值才会让一件看来很不起眼甚至有些丑陋的物件显得弥足珍贵。所以,博物馆不仅要常态化对公众开放,更重要的是要能够通过让传播手段更加现代、宣传内容更加详实、文创产品更加丰富等多种方式来增添自身的文化味儿,让静态文物也能“讲”好中国故事。(刘根生)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