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应成为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精华”。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正在经历着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既要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 建设一个“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既要守得住主义,又能抓得准问题。守得住主义,就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否则,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抓得住问题,就是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也才能真正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建设一个“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既要把得住导向,又能贴得近群众。学问为谁而做?是个根本问题。只有紧扣民生,学以致用,给人民带来发展正能量的学问,才是真学问、好学问,也才会产生应有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真学问,既然是为人民的,就应当首先让人民懂,让人民心悦诚服地接受,照抄照搬肯定不行,必须讲一些新话,用群众听得懂的方式讲话,构建真正适合时代需要和群众需要的话语体系。 建设一个“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既要扛得住责任,又能拿得出原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做学问,应当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 建设一个“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需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从中聆听到时代的声音、大地的心跳、人民的创造。(魏向荣)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