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创新模式 政协精准服务群众
该区政协委员进驻社区,帮助居民排忧解难
厦门日报讯(记者 林桂桢 应洁 通讯员 林小芬)
5月20日上午,集美区“政协委员进社区”启动仪式暨便民公益活动在杏林高浦社区举行。 一系列文体活动和便民服务如火如荼开展,同时,三名政协委员正式“进驻” 高浦社区,与群众建立经常性联系。
这是集美区政协发挥政协委员主体作用,探索新形势下履职为民的新模式。今年,集美区政协首先在杏林街道高浦社区、侨英街道滨水社区开展试点,开展便民活动,搭建方便社区群众反映问题、政协委员收集社情民意的新平台。
发挥专业特长 提供便民服务
台上答嘴鼓、民乐、舞蹈等表演热火朝天,台下爱心义诊、防震减灾知识问答、计生知识普及等公益服务叫好又叫座。 前天上午,集美区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们利用专业特长,为高浦社区居民带去了一系列精彩的文体活动和贴心的便民服务。
同时,集美区教科文卫委员与高浦社区居委会干部、居民代表开展研讨会,就该社区挖掘利用历史文化资源规划建设鳌江书院、发展文化旅游积极建言献策,并提议创作社区之歌,帮助加快社区发展。
其实,在集美区,有许多政协委员长期坚持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并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职能,为民解忧。比如,近两年来,该区政协委员、医生康宁借着巡回义诊的机会,采集了全区六个镇街多个社区的居民健康数据。经过分析,她发现不少住在安置房社区、且年龄在60岁以上的居民血压都偏高,其原因是:这些居民从民房搬进高层小区后,活动量大大减少。接下来,她将把该现象写入政协提案,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如今,集美区将这些贴心的服务制度化,推出“政协委员进社区”活动,不定期为居民开展公益便民活动。高浦社区群众高阿嬷对此赞不绝口:“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这么多服务,对我们老人家来说真的很方便。”
“‘政协委员进社区’活动还将逐步在集美其他社区推广。”集美区政协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政协委员“进驻”社区,通过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及时准确地反映社情民意,解民忧纾民困,通过开展科技咨询、文体活动、义诊等便民服务,营造温馨和谐的社区环境,推动社区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发放委员联系卡 为民排忧解难
同一天,位于高浦社区居委会二楼的政协委员办公室也“开张”了。记者看到,桌上立着集美区政协委员习玲、高爱民、荀山英的桌牌及联系方式,而当天,该社区的居民也收到了这三名委员的联系卡。今后,这里将作为政协委员在高浦社区的据点,为居民排忧解难。
据介绍,“政协委员进社区”活动一方面为群众不定期送去便民服务,另一方面为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在社区设三名定点政协委员,并向居民分发“委员联系卡”,设置“委员信箱”。群众有意见和建议,可以向挂钩社区的政协委员反映;政协委员通过区政协社情民意信息专刊,及时将群众关心的问题向区党政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反映并建言献策。
为切实服务群众,集美区政协根据属地管理和就近等原则选派政协委员,作为与社区的挂钩联系人。比如,在本次先试先行的高浦社区,定点挂钩的三名政协委员就各有特点。其中,习玲从事文化产业工作,对高浦社区着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能提供积极建议,而且她还是群众公认的热心委员;土生土长的高浦社区人高爱民为群众反映问题提供了便利性;而荀山英是社区医生,若居民身体有不适,可及时联系其看诊。
除通过信箱、电话接收群众意见和建议外,进驻社区的政协委员还应不定期主动约见群众,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和诉求;每两个月到社区召开一次由社区干部、管理人员、居民代表参加的面对面交流座谈会,积极发挥政协委员的界别优势和专业特长,为群众排忧解难。
【链接】
立足历史资源
为社区建言献策
高浦古城,比厦门城建城更早、规模更大,曾是福建军事要塞。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驻师于此时,创办了书院“戚公院”,后改为“鳌江书院”,千年来高浦文风蔚然,人才辈出。目前高浦尚存40余处古厝、宗祠、宫、庙、寺、衙、府、堂等古建筑和古遗址。
集美区“政协委员进社区”启动仪式当天,集美区政协委员们召开研讨会就其旧城改造、文旅资源开发利用建言献策。政协委员高爱民是土生土长高浦人,也是此次高浦社区的挂钩联系人,他在提案《打造高浦历史文化旅游古街区》中建议重新修建鳌江书院,对社区古建筑古遗址进行保护开发,建设以“海”为主题的高浦滨海风景线,把高浦打造成“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古街区”和“历史文化旅游古城区”。委员们纷纷发表看法,有的委员认为重建鳌江书院不仅是重建书院建筑本身,还要充分发挥其教化育人的作用,甚至可以与集美院校专业教学结合。有的委员提出,旧城改造应把生态宜居作为首要考虑,规划中注重延续高浦文脉,把保护传承与旅游发展相结合。也有委员建议,将高浦社区作为杏林城区的商业配套,打造商业步行街、文化休闲街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