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保质期将至的食品无处处理,一面是迫于生计的人在为吃饱发愁,当这两种境况相遇时,该如何处理?“分享冰箱”的出现,在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上都具有明显的作用和意义。“分享冰箱”既让一些将到期食品有很好的归宿,又对生活困难的人形成“救济”,不失为一个好主意。 毋庸置疑,有关方面设置“分享冰箱”带有很大的爱心目的。然而,这种爱心目的是否能如愿实现,多少有些让人顾虑。分享的食品是不是能够真正救济最需要的人,靠自觉能否有秩序地获取食品,有人是不是碍于面子不愿接受,冰箱中的食品是不是干净、卫生等,都是人们顾虑的地方。事实已经证明,这些顾虑并非杞人忧天。设置“分享冰箱”是一码事,让“分享冰箱”承载的爱心落地又是一码事。 从公众视角看,要让“分享冰箱”承载的爱心落地,至少要迈过以下几道“坎”。首先是食品安全“坎”。民以食为天,但安全不可忽略。“分享冰箱”尽管是为保质期将到的食品找到“新家”,但这样的食品也要以安全为前提。一旦“分享冰箱”中的食物过了保质期,将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从这个角度讲,尽管“分享冰箱”中是“下架食品”,但食品安全是必须要保证的,否则就可能好心办坏事。 其次是受助者的认识“坎”。据了解,此次北京出现的“分享冰箱”通过技术手段对原有模式进行了全面升级,冰箱采取封闭式设计,普通人只能通过透明玻璃看到冰箱内的食物,而无法与食品直接接触,在领取前,受助人会获得一张领取卡。这就涉及到领取人的“面子”问题,或者说是受助人的个人隐私问题。此种情况可能导致一些人不愿领取卡片,不愿暴露自己“贫困潦倒”的情况。笔者以为,除了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保护受助者的隐私外,向受助者澄清情况,让其正确认识“分享冰箱”的作用和意义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再次是商家的供应“坎”。我们看到,“分享冰箱”的供应方主要是一些商家。目前来看,很多商家处理保质期将到食品的主要手段是降价促销,目的是为降低亏损、提高收益。若是这样,“分享冰箱”一旦多起来,一些商家是不是会长期向其供应食品还很难说。从另一方面考虑,一些商家如果总是有大量将过期食品要处理,那距离“关门”亦不远矣。所以,如何保证“分享冰箱”中食品的长期供应问题,也是一个需要迈过的“坎”。 总之,只有这些相应的“坎”都顺利迈过了,“分享冰箱”所承载的爱心才能圆满落地,成为真正有益于社会的存在。(桑胜高)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