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出现的一些可喜现象却有目共睹:影片质量整体提升、类型题材进一步多样化、主旋律题材电影有突破、影院硬件设施不断完善、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启动等;《百鸟朝凤》《我们诞生在中国》这样的影片开始试水小众电影的市场化之路;《湄公河行动》为主旋律电影商业化的成功提供了一种可能;《长城》迈出了中国电影与欧美深度合作、走向全球市场的第一步……这些电影能走上公众视野,引起大众对于什么是好电影的思考,电影节也有一份功劳。 但是,电影节并非白搭,有好平台,好电影自然就有凸起的力量。但是如果只是把电影异军突起归结于电影,那是愿望大过现实,毕竟好电影是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不能一厢情愿,比如《百鸟朝凤》,如果没有导演吴天明的精心制作导演,即使膝盖跪破了皮也无济于事,及时片场和电影节隆重推出,观众也不会买账。所以,好电影还是需要拿好作品说话的,否则即使闹腾得再喧嚣,也会被观众轰下来。 虽然庞大的电影市场,需要电影节这样的交流和展示的平台,但是,一个庞大的电影市场更需要有与之匹配的好电影。北京国际电影节创办于2011年,仅用了短短六七年时间,其交易总额就从最初的27.94亿元,发展到第六届的163.31亿元,但是,如果没有中国电影人在电影拍摄上的工匠精神,主动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本土实际,努力提升国产电影制作水平,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不断创造新的市场、新的品牌和新的效益而驰而不息,是断然不会有这样的喜人前景的。 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电影节是一个完美的平台。但是,我们只有牢记,有分量的电影才可以为电影增值,直接刺激电影交易和市场。事实上,很多电影在策划之初甚至就已经在工期和档期的选择上瞄准各大电影节,可是,很多时候,初衷虽然好,但是,展示之后,观众吐槽也不少,如果能化尴尬为动力,那也不枉来电影节上走一回,可是,众多的演员和制片只有将吸引更多的眼球作为目的,那就大错特错了,自己如果不在质量上努力,吸睛不过乱花迷眼而已,过后也难找回头客。 内容为王的电影才能亮眼又靓神。通过电影节让业内人士和观众欣赏到更多的优秀电影,从而提升中国电影的艺术水准,这才是电影节最美好的心愿。千万不能本末倒置了!(章友惠)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