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理论和理论知识,很多人会潜意识地想到,这是专家学者接触的东西,是党政机关干部的必需,而解读、讲述的有关话语气势宏大、高深无比。诚然,理论解读、讲述需要逻辑严谨、气势恢宏的学者语言、专家语言等。但是,这并不代表理论解读将“家常话”拒之门外。相反,用“家常话”解读、讲述理论,易于让更多人接受,让深邃的“大道理”变通俗易懂,并尽快入心化行、作用于实践。近年来,中宣部理论局推出的“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读物当属用“家常话”解读、讲述理论的成功范例。尤其是2017年推出的《全面从严治党面对面》,更是把“家常话”解读、讲述理论“大道理”的鲜明特色发挥到了极致。 “家常话”让深邃的理论变通俗。理论是基于实践的深刻认识,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最终要作用于实践,指导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也就是说,理论总结研究固然重要,但让更多人熟知并运用它才是目的。而熟知和运用理论的人绝不仅限于专家学者、知识分子、党员干部等,还包括一般公众、社会方方面面。这其中,即便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同样需要理论知识熏陶,需要正确理论指引。要实现这样的目标,理论解读仅靠“板脸”讲“大道理”还不行,必须做到通俗易懂、众人皆宜。“家常话”运用,无疑拉近了所谓“高深”理论与普通人的距离,让理论知识在普通人那里能听得懂、看得清、摸得透,进而成为指导实践的“坐标”。 “家常话”可激发人们认知理论的兴趣。在不少人看来,学习理论知识是枯燥的,枯燥的重要原因在于解读者在解读时所用话语体系不当。比如,对着农民,却用着高校里用来教育大学生的话语体系。有道是,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一旦讲话的方式方法不当,传达信息、讲述道理就不会实现预期目的。“家常话”最大的好处是可接受的面广,而且老百姓喜闻乐见。用它来解读理论知识,更容易激起人们对某些理论知识的浓厚兴趣。 诚如有人所言,《全面从严治党面对面》秉承“观点权威准确、语言通俗易懂、文风清新简洁”的一贯特点和风格,“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好读、易读,让人爱读”。毋庸置疑,出现这一高度评价的最重要原因就是该读物用“家常话”满足了人们要理论、学理论,将理论领悟透、学到家的现实需求。正因如此,我们应将这一通俗化的理论读物用好、用活、用足,让其成为进一步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提振信心、凝聚力量的重要工具。(海彦)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