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13岁孩子因为爷爷不让看电视欲寻短见、14岁孩子因早恋受阻跳楼坠亡、14岁孩子因睡懒觉被母亲掀被子跳楼但获救、10岁孩子因不让看电视跳楼身亡,等等案例无一不让旁观者惶恐和疑惑,现在的孩子心理为什么这么脆弱?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如此不珍惜生命? 面对上述疑问,有人认为是家长的长期溺爱导致的,有人认为是社会压力向孩子传导导致的,也有人认为是影视暴力的不良示范导致的,但不论是哪种说法,青少年心理脆弱的根源归结起来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整个社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关注度不够,预防青少年心理疾病的防护网太稀疏。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下,绝大多数青少年从未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艰苦”一词对他们来说是遥远和陌生的。所以他们之中的个别人缺乏对社会、家庭的责任感,加之处于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之中,生理成熟越来越早,但心理成熟却越发滞后,易出现情绪多变、意志薄弱、依赖性强、自控力差、缺乏合作意识等等。在这种心理已然脆弱的情况下,任何一种外界刺激都有可能让他们崩溃,从而选择过激的行为来纾解压力。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家长、学校、社会等各方都是青少年心理脆弱的诱因。家长对保障孩子物质生活上的过度关注,让孩子在要求得到不断满足的过程中逐步丧失了抗压的能力,学校对升学竞争的过度要求,让青少年在心理咨询机制不完善的校园里遭受巨大压力而无法纾解,社会在竞争压力层层传导、暴力影视剧作不良示范和心理咨询队伍建设滞后的大环境中,让青少年言行不断趋于暴力化,等等。青少年内心脆弱的问题可以说是由各方只注重自身,而忽视青少年心理健康直接导致的。 综上,在惊叹于孩子的冲动行为之时,我们当看到社会各方在维护孩子心理健康上的不足,在惋惜悲剧时有发生的当下,我们更当有所作为,积极行动。家长不能因为“前车之鉴”而越发顺从孩子的要求,而是要给孩子一个磨砺的机会;教育系统要加快制定与青少年年龄相匹配的学习任务,让孩子逐步从“应试学习”向“兴趣学习”转变,给孩子一个纾解压力的渠道;社会要统筹兼顾,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宣传,加快影视剧等级制度的出台和落实,建立健全心理咨询队伍的建设和进村进社区方式的探索。 只有全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达成共识,维护青少年健康的行为进行合力,织密防护网,此类悲剧才不会重演,青少年也才能拥有完善健康的人格,并成长为适应社会的有用的人。(李娅)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