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文物局的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已达到4692家,其中4013家向社会免费开放,文物藏品数量达到3000万件左右,是公众接受历史、文物知识教育的最佳去处。不过虽然从全国层面来看,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呈现向上趋势,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比如衍生功能薄弱、展示内容空洞、历史内涵淡化、学术研究功能缺失等。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博物馆大多属于公益性质,没有营收渠道,缺乏自我提升的有效激励手段。 从长远来看,引入市场机制,拓展特展销售门票,不失为为博物馆赋予生机的一项有效举措。走市场化道路,并不简单等同于门票销售,作为公益机构,免费参观仍应是博物馆的主要属性。但是如今观众对于始终一成不变的展示内容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对于文化创意展示更有兴趣,愿意自掏腰包来满足精神文化需求,这就为博物馆走市场化之路提供了土壤。 当然,要组织开展文化创意特展,对于博物馆的组织、设计和研究能力都是不小的挑战。文创展出并不是简单将若干藏品堆砌在一起就可以了,而是要面对主题设置、藏品选择、背景研究、内容起草等多个环节,需要极为专业的学术知识。这就要求博物馆既要对自身的馆藏文物进行全面的梳理,摸清来龙去脉,建立更为科学的分类管理体系;还得要加强学术研究,深挖藏品的历史内涵,增强业务能力和水平。这就是在倒逼博物馆从老化僵硬的传统体制中走出来,主动适应公众对于文化需求新形势的需要,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来。 由此可见,市场化机制,既能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又能够激活博物馆自我提升的活力,让馆藏文物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得到更好的释放,是一举多赢之策。今年2月公布的《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提出,鼓励文化文物单位和社会力量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国家在政策上已经为博物馆走市场化进行了铺垫, 但需要注意的是,要杜绝博物馆利用特展、文创艺术的名义,对普通展览也收取门票,或者乱定价、乱标价,避免让污浊的逐利之风侵害博物馆的学术清风,博物馆理应有此行为自觉,观众和政府机构也要发挥好监督作用,让博物馆在市场的良性轨道中获得更好的发展,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胡蔚)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