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先“治愚”。而“文化扶贫”就是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给予贫困地区帮助,从而提高当地人民素质,尽快摆脱贫困。也正因如此,各地在制订和实施脱贫攻坚计划的过程中,除了采取政策扶持、项目支持等措施之外,还将文化扶贫摆在了非常突出的位置,并且像“绣花”一样抓文化扶贫工作。不过,笔者认为,像“绣花”一样抓文化扶贫,切忌走过场、决不能搞花架子。 决不能搞花架子,要走村串户“送文化”。为了加快推动文化扶贫工程、助力精准脱贫,各地先后制订和出台了一系列文化扶贫政策措施,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送文化活动。然而,极少数地方文化扶贫雷声大、雨点小,只是搞搞形式、走走过场,其效果当然可想而知。文化扶贫决不能搞花架子,要真正沉下身子、静下心来,由“常下乡”变为“常在乡”;要走村串户“送文化”,将高品质的戏曲、电影等文化送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老百姓的家门口;要带着目标送文化,群众期盼什么、需要什么,我们就送什么,按照群众的文化菜单精准服务,真正把文化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决不能搞花架子,要脚沾泥土“种文化”。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实现文化扶贫的最终目的,仅仅通过“送文化”的方式来扶贫显然不够。因此,我们不仅要“送文化”,更要“种文化”。要补齐文化人才短板,通过定期培训、定时选派、定点招聘等多种方式选拔一批专业人才,让更多的文化人才扎根农村,激活农村文化热土;要丰富文化内容和载体,将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元素融入群众性文化活动中,让广大农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和熏陶,提振农村群众的精气神,引导他们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要大力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通过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税收减免等方式拓展农村文化市场、让更多百姓吃上“文化饭”,通过文化扶贫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由“送文化”到“种文化”,本身就是展示文化扶贫“绣花”硬功夫的一个过程。也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搞花架子,让文化扶贫工作精准实施、落地生根,走出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扶贫之路。(徐友才)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