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不仅要扶物质,更要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从贫困地区历史根源、现实情况等分析来看,一个地方的贫困,不仅仅是经济的问题,其背后更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我们需要在传统的扶持经济基础上,更加注重文化因素,加快改变贫困地方群众固有习惯、风俗、心态及价值理念,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结构优化,最终实现良性健康发展。 着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充分发挥“长板效应”。从现实情况来看,贫困地区在资源资产等方面,很多地方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不少老少边穷地区均有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文化扶贫中,我们要的就是找准贫困地区这一特色所在,加以充分挖掘,扶持其做大做强做出品牌,以产业的发展作为整体工作的突破口,带动实现全域文化事业的繁荣和群众文化素养的提升。 大力完善公共文化基础服务建设,补齐关键“短板”。要想富、先修路。发展经济过程中的这句名言,放置于文化扶贫上同样适用。从贫困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现状来看,大多数贫困地区都存在着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起点低、欠账多、基础薄弱等不足。文化扶贫中,我们需要一一梳理这其中“短板”所在,排出时间表、路线图,着力加以补齐。要针对贫困地区推行公共文化均等化服务的薄弱环节,着力加以健全完善,真正丰富起贫困地区群众的文化生活,从而推进贫困地区把文化优势资源转化为现实文化生产力。 文化扶贫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各级各部门沉下身心,瞄准目标、坚定信心、持之以恒,把“钉钉子”“滴水穿石”的精神贯穿于文化扶贫的全过程,久久为功,相信“量变”一定能实现“质变”。(张开兴)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