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公众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对提升健康和生命质量的期望值日益提高,保健品市场呈现出越来越兴旺的势头,特别是步入老龄社会后,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对保健品的现实和潜在需求,更使得保健品市场充满商机、潜力无限。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保健食品生产企业有2600多家,从业人员600多万人,产值超过3000亿元,由此可见保健品市场蛋糕何等诱人。 与需求急速扩大不相适应的是,保健品市场不仅品质良莠不齐、泥沙俱下,而且营销环节也存在诸多失范之处,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欺骗忽悠、过期变质、变相强卖等现象不时曝光,屡遭公众舆论诟病,青岛老人因购买数万元保健品上当而跳海自杀事件,更引发社会各界高度聚焦。种种迹象表明,倘若听任其野蛮生长,不仅会破坏整个市场生态,也必然阻滞保健品行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要治理保健品市场存在的诸多弊端,使之步入健康发展轨道,关键要构建强有力的信用支撑,着力解决信用不济、诚信不彰的矛盾。一方面,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保健品生产厂家、经销商、从业人员要增进诚信共识和守信自觉,牢固确立诚实信用原则,主动摒弃忽悠、欺骗、掺假等违反商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短视、自残行为,培育、呵护不靠忽悠靠品质、不靠奇招靠信用的行业声誉。 另一方面,要强化法治和信用机制的作用,把保健品经营活动关进法律和信用的笼子,彻底扭转保健品市场混乱无序的局面。既要严格行业标准、严守行业门槛,又要对体验式营销等保健品推销活动采取严格的报备制度,该规范的严格规范,该取缔的坚决取缔,该打击的依法惩处,形成动态监管和有效约束;同时,落实好“后悔权”和“黑名单”制度。只有让“忽悠”寸步难行、“奇招”不再管用,信用“保健”成行业标配和常态,保健品市场才能回归健康、良性发展。(陆云)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