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和发展,早已成为成为衡量城市整体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公共空间的品质优劣更是检验一个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尺。社会学中有公共空间感的概念,讲的就是公众对共有空间的认同感知能力。就是在一个相对有限的公共空间里,自己享有使用的权利,其他人也享有同份额使用权利;培养市民的公共空间感,需要每一个公民严守各自的空间边界,在自我的权利层面需要理性取舍和必要性的让渡。 城市的公共空间可以代表城市的内在气质。在当前的文明城市创建中,城市居民之间形成的互相尊重、体谅、谦让等良好习惯,无疑就是城市公共空间文化精神回归的缩影。“让每一堵墙壁能说话”、“让每一扇窗户能传递美好”……这就是环境对人的教化作用,也是城市公共空间所发挥的移情效应。不可否认,在之前物质主义还是城市发展的追求的阶段,许多城市的建设只是处于一个浅层次概念,楼房盖起来了,饭馆开起来了,等等,在满足了公众的物质需求之外,城市公共空间的培育,实在是建树不多。 之后,社会的环境、市民的需求,都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新型的人际关系和社区文化正在形成,公共空间文化成了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个突出问题,于是,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追风逐浪的现象屡见不鲜。微缩景园热、大草坪热、“大树进城”热等曾经盛行一时,在许多能找到“巴黎凯旋门”等外来仿制品,然而,这样的“热闹”并没有得到公众的认同。形式化、雷同化的城市空间设计和建设,不仅让每一个城市独特的历史密码丢失在风中,而且,因为没有关注市民的内心,导致城市公共空间发挥的作用,远远没有达到预期。 用建筑风格提升城市品位,用人文精神增添城市魅力,用文化生活打造城市气质……这应该是建设城市公共空间的内涵,更是创建文明城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路径。值得欣喜的是,在各地文明城市的创建中,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已经有了可圈可点的成绩。比如,“24小时不打烊的城市书屋”、“环卫工人温馨港湾”、“智能化的母婴室”、“流动献血站点”、“青年志愿亭”、“无性别卫生间”等,可以说,诸如此类公共服务空间的打造,已经得到了广大公众的认同,让城市显得生机勃发、情怀满天。特别是,许多城市能对自己认真把脉问诊,深度挖掘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找回了自己曾经失落的空间,建设了打着自己烙印的纪念馆、博物馆等,更让城市的厚重之感呼之欲出,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让文化的滋养涵育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许多时候,每个人其实都“浸泡”在公共空间中,水质如何,水温多少,其实和我们息息相关。城市公共空间的打造,在文明城市的创建中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拓宽城市空间的内涵,广大公众才能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过得优雅与舒适,更多的人才能在环境潜移默化的滋润下变成谦谦君子。 文明城市创建须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但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不可一蹴而就,特别是在符号互动盛行的时代,在这个价值追求多元化的当下,城市管理者必须秉承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有效激发非政府组织的的力量,在公共空间建设上精准发力,这样,城市才能让生活更美好,广大公众才能在城市的文化继承弘扬、文明的庚续前进中有归属感、有存在感!(樊树林)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