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近年来,文明祭祀、绿色清明的理念渐入人心,市民的环保祭祀意识也在逐年提升,如梧州市持续开展的鲜花换鞭炮、鲜花换纸钱、思念墙寄语等祭祀新风尚,都受到了市民的关注与肯定。 但也不难发现,在祭祀中烧香烧纸钱放鞭炮的风气仍盛,清明变成“焚烧节”,不但破坏了环境,由此引发火灾事故也时有发生。其实,“放鞭炮烧纸钱”祭祀并非清明节的传统,在古代,清明节是禁忌烟火的。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所以,我们祭祀的核心是对先人的缅怀、感恩和追思,这才是清明祭祀的意义所在。如只讲“金”而不讲“心”,这样即使花再多的钱、烧再多的纸钱也毫无意义。与其死后大肆铺张,不如生前好好孝顺,追思缅怀祖先,传递正能量的孝道文化,心意远比祭品和形式来得重要。 文明祭祀是我们应该倡导的新风尚,而文明祭祀更应有制度来保障。一方面,政府要将绿色殡葬文明祭祀列入为民办实事的民生工程中,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和措施,鼓励和引导市民为逝者选择树葬、花葬、草坪葬等生态安葬形式。重点加强殡仪馆、骨灰堂、公益性公墓等基础殡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从源头遏制拜祭中的歪风陋习,才能让文明祭扫成为一种常态。 另一方面,要认识到文明祭扫是一场改变陋习的“持久战”,宣传手法和措施也要与时俱进,与民众需求相呼应,触发民众内心的共鸣。如针对拜祭中的“焚烧”陋习,特别是野外拜祭的,加大对因“焚烧”引发火灾行为所需担负法律责任的宣传,促使人们从“利弊”的角度权衡得失,从而逐步转为文明拜祭。 此外,我们还要用更多更便利的祭祀形式来引导人们,如在鲜花换鞭炮纸钱、设思念墙等文明祭祀载体的基础上,陵园方面还可以开设官方微信、亲情信箱等电子媒介,给市民提供更好的传情达意的平台;免费发放心愿卡、千纸鹤、许愿带等,让祭祀的市民能将缅怀之情抒发出来,寄托哀思;还可收集、整理民间祭祀中积极向上,具有教育意义的祭文、祖训、族规、格言等,供人们拜祭时念诵,多方面促进广大市民文明祭扫。(黄健泉) |
相关阅读:
- [ 04-19]洪墩镇桥头村举办妈祖诞辰祭祀活动
- [ 04-07]400余名朱子后裔参加朱子祭祀典礼
- [ 04-06]新丰街道开展“文明祭祀 平安清明”宣传活动
- [ 04-06]清明祭祀忆先贤,孔子孝道代相传
- [ 04-06]清明期间福建全省各地2100万人出门祭祀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