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食品安全、医疗卫生、学校教育、交通秩序、社会治安、环境质量、生态保护、窗口服务、社会风尚、老旧社区、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城郊结合部、城乡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等,是创建文明城市面临的短板。补上这些短板,能提高文明城市“木桶容量”,提升城市质量。 从城市的居住者角度来看,城市往往是公共服务较为完善的地方,聚集了大量资源、人才,与之相反,乡村条件则相对较差,特别是教育、医疗资源与城市差距较大,历史欠账较多,所以,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文明城市创建的突出短板。 补齐“短板”,要学会“走亲戚”。从“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到“志愿服务进基层”活动,这些常态化的文化惠民活动,正在成为农村的“好亲戚”,落实这些文化惠民活动,一定要抓实抓细。要围绕“农家乐”“乡村旅游点”等人员较为集中的地方开展,既丰富了乡民们的精神生活,又聚集了人气,使活动有的放矢、精准到位,“走亲戚”不只是走到家门口,更要走进家里话桑麻,走出文明城市创建的新路径。 补齐“短板”,要多些“小而微”载体。一次“捡烟头”文明倡议活动,一场“捡垃圾”环保活动,为父母洗下脚的孝亲观念,栽下一棵树的绿色理念等等这些朴实而细小的文明活动,看似小而微,却是节俭、绿色、文明创建大理念的有效载体。而补短板就是要对症下药,无论是老旧社区、背街小巷的环境短板,还是食品安全、交通秩序的公共短板,这些整治工作,需要的是“小而微”的载体,让更多的参与进来才能到实处、见实效。 补齐“短板”,要多些“自觉性”。打造一座文明城市,是城乡居民幸福生活的向往。这项工程需要“自觉性”,把城市当做自己的家,爱护它、保护它、建设它。无论是爱护公共设施,还是保护城市文脉,这既是一座城市的发展理念,也是每位市民的细小实践。当下,建设文明城市,我们最需要补的就是这种以文明城市为家的自觉性。从邻里之间到小区服务再到城市功能,人人都需要一种家的温暖,把市民当亲人,把市容当家貌,那么,就有了一种“自觉性”。 打造文明城市要补齐“短板”,需要洪荒之力、久久为功,是因为这些短板恰恰是城市建设的“硬骨头”,啃下这些“硬骨头”,补齐“短板”,那么文明城市将会有一个质的提升。(子午) |
相关阅读:
- [ 04-21]文明城市创建“于细微处定成败”
- [ 04-21]福建省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 [ 04-19]关于推进文明城市创建网格化智能管理实施方案
- [ 04-18]厦门翔安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交通专项整治行动
- [ 04-14]建阳区开展清理卫生死角攻坚活动为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助力
- [ 04-14]传达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经验交流会等会议精神 林宝金主持会议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