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俚语来形容江浙一带的方言最为恰当。一个县里好多种地方话,即使是同一个乡镇,因为区位的不同或者是因为一条河流、一个湖泊的分隔,语言也有显著差异。经过岁月的打磨,这些方言能够顽强的传承,是因为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也是城市个性的标签,更是区域文化特色和文化自信的来源。(3月28日 《光明日报》)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当然是受众越大,使用起来越方便快捷。人类历史的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人们的交往半径有限,形成了自给自足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一些互不勾连的村落自然而然的形成各自的语言体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士说一方话,方言背后是相同的血缘流淌,是共同的历史文化,是一样的文明密码,是独特的情感维系纽带。 当人类进化到互联网时代,坐地日行八万里的交通工具拉长了人们的四肢,语音图像传输技术让人们个个都是千里眼顺风耳,于是地球家园的概念应运而生,英语、日语进入寻常人家的口语中。甚至有的国人说起外语比说汉语还要顺溜。在许多以方言种类多、流行区域狭窄而著称的原吴方言地方区,新生代只会说普通话,而对外语的熟练程度远远胜过上一辈人通用的方言。这是人类的进步还是文明的倒退? 地域文化的多样性,是文明程度的一个指标。在茫茫人海中,因为一句不经意的乡音,可以让陌生人瞬间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这种跨越时空的身份认同,正是方言所搭载的文化密码,可以让人在异乡找到乡情和温暖。记得有一部关于方言的电影《风语者》,当以数学为基础的科技型密码在敌人面前毫无隐秘性可言时,少数族裔的方言成为了可以左右战场结局的秘密武器。在全世界推行普世价值的美国,实际上对方言选择的是包容、保护的态度。 方言只是一个区域流行的语言,不需要大众的接纳,所以以方言为基础的地方戏曲更加独具魅力。到苏州昆山听昆曲,到无锡一带观锡剧,烟花三月到扬州看扬剧,人间四月天到安徽湖北赏黄梅戏。只要秉持兼收并蓄的包容态度,上海举办的市民文化节沪语大赛、广东港澳的粤语歌曲,同样能够叫好又叫座。 方言,因为烙上家乡的印记,承载文明的密码,值得所有人守护。(木乐余) |
相关阅读:
- [ 03-28]武汉方言的历史切片
- [ 03-21]难民是哪来的?德拟用方言识别软件甄别身份
- [ 03-17]“客边”民警努力学方言 用诚心服务辖区群众
- [ 02-28]保护文化遗产:用方言传承文化的“DNA”
- [ 02-27]城市发展要为方言留位置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