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在理论和实践上高度重视“文化”,把文化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传承、效益提升、产业转型和组织变革,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及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文化为基础条件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光明日报》) 有不少地方已经尝到了“文化 ”的甜头,比如河南开封市借助于“文化”传播路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6%。因此,我们要强化“文化”的效应,通过文化植入、文化融合、文化渗透、文化主导,“加”出新境界,让社会发展更有文化内核、文化属性、文化精神、文化活力。 文化植入。单刀直入式的文化说教和贩卖,一般人会有抵触心理。因此,通过“文化”的植入方式,将抽象的文化、代表性的文化符号,镶嵌到琐屑生活和文化产品中,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传播,转化为影像表意符号,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简略,更能激发人们的文化共鸣和亲切感。比如《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对文化元素的隐性植入,把美食当做媒介,找到与此媒介相关的传统价值观、人际关系、生存状态甚至是哲学思考,传达出细腻而深刻的文化传播效果。 文化融合。媒体融合已成为重要发展趋势,“文化”也要多一些融合意识,通过文化和不同行业、职业、新业态的接触、撞击、筛选、交流、沟通、整合,在彼此吸收、相互渗透中融二为一,同生共长,拓宽文化发展的新空间,提高行业发展的文化属性,造出“1+1>2”的效应。比如通过“文化+旅游”,提升了旅游行业的文化品位和可持续发展力;通过“文化+城市”,提升城市发展规划的文化含量、优雅的公共形象,等等,让文化和行业得到双赢发展。 文化渗透。渗透的意思是渗入、透过,比喻某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其他方面。如果说植入和融合是有形的、看得见的,渗透则有一定的隐蔽性,通过无声连接,达成精神和价值浸润。因此,我们要重视这种渗透效应,让富含传统文化营养的传统节日、传统习俗、方言、方块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和公众紧密联系,成为公众日用而不觉的水和空气。让传统文化得到传承,让国民富有传统文化自豪感。 文化主导。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和企业已经认识到短期发展靠资金、长期发展靠文化,各种社会主体要涵养别具一格的文化形象和文化优势,确立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海纳百川的企业胸怀、崇德向善的职业本位,对人和社会完成更为深度的文化征服、道德征服。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竞争力,才是最强大的竞争力。比如百年老店同仁堂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通过文化发展,铸就诚信金牌,涵养出丰厚的文化和道德内涵。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让“文化+”和当下的社会发展、人的发展密切联系,促进公共素养、社会文明程度的全面提高。(煜直) |
相关阅读:
- [ 03-24]日本“奢侈水果”文化:27000美元买俩甜瓜
- [ 03-24]27000美元买俩甜瓜 揭秘日本“奢侈水果”文化(图)
- [ 03-24]“网红”吉他少年的音乐世界 拒绝邀约学好文化课
- [ 03-24]观察:网游乱象,为中国网络文化腾飞欠了多少债
- [ 03-23]东山樟塘镇创建“省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示范乡镇”接受验收
- [ 03-23]福州喜娘:闽都文化的执守者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