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策划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将传统文化以新颖活泼的电视综艺形式呈现出来,给大众以心灵的陶冶。节目的播出引起社会的热烈反响,也受到中华诗词学会和中华诗词研究院的关注和重视。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央视这档诗词节目不但在春节档期站稳脚跟,还出乎意料的在网络刷屏,受口味刁钻的网民膜拜,久违的“诗词热”一下子扑面而来,热浪滚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涌现过一股全民读诗写诗、诗人辈出的“诗歌热”,到今天也有二三十年了,“诗词热”再度来袭是否应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老话?不管如何,诗词热起来终究是一件好事。 多年来一直从事古诗文研究、著述、教学的著名学者叶嘉莹曾经说过:“在我看来,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处,也就正在其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是的,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应有“诗和远方”。当下中国,被尘嚣蒙蔽已久的浮躁心灵需要诗词慰藉、文化浸润,以诗心冲淡个人的哀怨、冲破世俗的物欲,召回社会中美好的一面,思考人性的纯真和意义。从精神层面把切,“诗词热”是国人的心理需求的外溢。 “诗词热”背后的冷思考,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提醒。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严格意义上的诗词已远离当代语境,要像书法、绘画一样,成为小众掌握的艺术门类,没有问题,要想大面积普及、进入全民创作时代已不现实。尤其是一哄而上入教材、进课堂,让中小学生学习诗词创作,要慎重。一旦成为高考内容,就会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与素质教育主旨背离。 “诗词热”不要大水漫灌,要文火慢炖——创造一定条件,营造一种氛围,让公众了解、喜欢诗词,使整个社会对诗词保持恒温状态,不要骤热骤冷,这才是诗词在现代社会最佳的存在方式。(练洪洋) |
相关阅读:
- [ 02-12]从“古诗词热”看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
- [ 11-11]网友调侃"光棍节"诗词热词齐飞 借文字娱乐减压
- [ 03-14]她是“最美国翻”,翻译的古诗词圈粉无数!你尽管说,翻不出来算她的!
- [ 03-13]诗词专页(2016年6期)
- [ 03-01]除了诗词大会,这些传统文化一直在我们身边
- [ 03-01]三八节前夕 “福州才女诗词赏析”讲座在林则徐纪念馆举行
- [ 02-27]除了诗词大会,这些传统文化一直在我们身边
- [ 02-26]广东大学生扮演古人穿越 呼吁重视古诗词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