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以下简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施行。随之而来的,是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整体性转变。一直以来,公共文化服务被视为“政府包办”的文化职能,基层群众则处于“积极响应”的位置。如今,“政府端菜”正在转变为“群众点菜”,群众的主动权与日俱增。(3月4日 《光明日报》) 在公共文化服务上,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的最大好处就是服务更精准。一旦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了,群众就会感到满意,感到更润心。 “群众点菜”体现群众需求至上思维。以前,“政府端菜”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尽管能满足一些群众所需,但也存在不对一些群众“胃口”的情况。这不仅造成部分群众获取文化服务的积极性不高,而且还造成某些文化资源浪费。树立群众需求至上思维,积极对接群众公共文化需求,有效避免了上述弊端。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凡事照着群众的需求来,按照群众要求,坚持有需必供,无需少供或不供,群众满意度自然会大幅提升、参与积极性会大幅提升,这对提升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品位很有帮助。 “群众点菜”,搭建供需平台是关键。要让“群众点菜”方便、快捷、精准,必须加快与群众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互联网+”成为社会标配的背景下,更当利用互联网积极搭建连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让群众的需求精准直达文化服务“供给侧”,确保有求必应、点菜必供、一点就准。 “群众点菜”,需建立健全反馈机制,编制服务菜单。群众所点之“菜”,不能局限于有,而要落实于好和精。所点之“菜”是不是好、是不是精,群众最有发言权。而有了反馈机制,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可及时对“菜品”进行深加工、调优“菜品”,让群众满意。当然,平台有了,菜单也不能缺。要让群众放心“点菜”,相关部门亦须心中“有谱”,手中“有料”,只有科学编制“菜单”,让所点之“菜”不落空,才能体现出让“群众点菜”的诚意。 当然,让“群众点菜”更要向群众学习“做菜”本领。只有真心诚意地把群众当“老师”,精心“烹制菜肴”,把“群众点菜”制成“铁规矩”,文化才能更贴近人民,更深入人心。(张龙华) |
相关阅读:
- [ 03-07]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为百姓带来更多获得感
- [ 03-07]抢救文化大家遗存迫在眉睫 周汝昌珍藏书信尚未面世
- [ 03-07]顺昌积极开展文化市场“两会”期间安全检查积极响应 “百日攻坚”
- [ 03-07]裘援平:中华文化要“走出去” 也要“融进去”
- [ 03-07]全国政协委员郑建闽建议:加强“南岛语族”及中国海洋文化理论研究
- [ 03-06]省人防办开展“传承船政文化”主题教育活动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